苦難與喜樂:當苦難不請自來,喜樂是否仍然可能?

苦難與喜樂真的能並存嗎?你是否曾面臨一種深深的無力感——明明辛勤耕耘、盡了全力,卻在某一天,生活的重壓突然傾巢而至,讓你幾乎喘不過氣?或者,你是否曾在深夜孤獨地問自己:「為什麼是我?我又做錯了什麼?」當醫生忽然宣告令人驚愕的病情、當工作或人際毫無預兆地遭遇重挫、當家庭關係在不斷的誤解與衝突裡搖搖欲墜——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「苦難」?
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一起走過一段「苦難與盼望」的心靈旅程,深入探討苦難的真相,也嘗試看見那看似遙不可及的「喜樂」。這段旅程並非要讓你逃避痛苦,而是邀請你透過不同角度,重新審視生命中的種種挑戰。或許,當我們願意正視苦難的本質,並讓福音與基督的力量介入,我們就能發現:原來,在苦難背後,仍然蘊藏著意想不到的恩典與祝福。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一、苦難的突然降臨:我真的還能喜樂嗎?

一位老阿嬤的故事

我曾照顧過一位將近八十多歲的老阿嬤,她一生勤奮努力,白手起家,不但把家中大小事務料理得井然有序,還能在耄耋之年繼續下田耕作。她一直以為自己身體硬朗:「我又沒做什麼壞事,身體又一直健康,應該不會出大問題吧?」就這樣相信著,只要日復一日的努力,晚年生活應該能平凡而穩定。

沒想到,在一次腹脹不適的檢查中,醫生卻直接告訴她:「您得了卵巢癌,已經是末期了。」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就像一道冰冷的瀑布,徹底沖垮了她原本努力維持的安穩。明明前一刻還能下地勞作,轉眼卻因病痛長期臥床,連吃一口家常飯都成了奢望。

當我去探望她時,她的目光中盡是無奈與哀傷。她忍不住問我:「我這輩子又沒做什麼壞事,為什麼是我?」這句話就像鋼針一般刺進我的心,也反映了我們許多人面對苦難時會發出的共同疑問:明明盡力過,卻依然遭逢變故,究竟該如何接受這種「不公平」?

從「為什麼」到「該如何面對」

我們所處的文化,一向鼓勵我們忍耐,或乾脆逃避,卻沒有教導我們怎麼正面面對這樣的提問。「為什麼會是我?」似乎沒有答案。而當我們不斷地執著在「為什麼」時,苦難常常帶來更大的疑惑與不安。
但或許,如果我們開始將焦點轉向:「在這段苦難裡,我能得到什麼?」或者:「我能如何活出新的可能?」那麼,苦難就不再只是純粹的折磨,也可能是生命重新定位與突破的契機。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二、苦難與喜樂的矛盾:苦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

聖經中的約瑟:被兄弟出賣的少年

我們常以為:「好人就應該有好報,若我行得正就不該遭逢大難。」然而,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顛覆這種想像。聖經中的約瑟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單純敬畏上帝,卻因父親的寵愛與異夢而招致兄弟嫉妒,被丟進坑裡、賣到埃及做奴隸。
後來,因拒絕老闆娘不正當的誘惑,他被誣陷入獄,還長期被酒政遺忘在黑暗的監牢裡。看起來,他既沒有做錯事,更沒有犯罪,卻連番遭遇「無辜受苦」。

當我們也深陷「為什麼是我?」

在現實中,我們也可能碰到類似的處境:兢兢業業地工作,卻被無端誤解或排擠;在家庭或婚姻中全心付出,卻得不到相對應的理解與回應;甚至是面對疾苦纏身時,怎樣努力也無法擺脫……這些都讓我們有種聲嘶力竭的無力感。
我真的做錯了什麼嗎?」「上帝真的公平嗎?」這些問題在腦海中不斷盤旋,彷彿看不見出口。

無辜受苦背後,或許藏著深層意義

然而,約瑟的故事到最後卻展現驚人的翻轉:他成為埃及的宰相,最終拯救了千萬人的性命,也保全了他全家人的生命。當他對兄弟們說:「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。」這並不是他在苦盡甘來後才說的客套話,而是苦難本身就隱含了上帝的計畫——即使人想害你,上帝也能化不利為祝福
或許,我們眼前的挫折暫時看不出任何「好處」,卻不代表它完全沒有意義。那看似最無解的「無辜受苦」,也可能是上帝在歷史長河裡所要完成的更大旨意。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三、如何在苦難中找到喜樂?面對痛苦的兩種選擇

安寧病房裡的抱怨與哀嘆

身為安寧病房的醫生,我深知許多病患在面臨「人生最後一哩路」時,往往會陷入更深的無力與悔恨。有人咒罵命運不公平,也有人想要以死亡結束痛苦。「我到底做錯了什麼?為什麼會得這種病?」成了他們反覆問自己的問題。
這是我們的本能反應,也是我們文化社會長期培養出來的慣性——把苦難當成「一種詛咒」,必須盡力擺脫或逃離。

約瑟的掙扎:苦難與敬畏的交織

回到約瑟,他的內心之痛不會比任何人少。從為長子取名「瑪拿西(使我忘了)」就看得出,他也極度想逃離那些創傷記憶。但值得留意的是:雖然他想遺忘,卻沒有因此放棄對上帝的敬畏。在每一次苦境中,他依然選擇忠實地完成當下該做的事,並保持正直。

兩條路:抱怨或尋找意義

面對苦難,我們大體上只能選擇兩條路:

  1. 抱怨與逃避:看不到任何盼望,只想把所有責任推給外在環境或他人。
  2. 尋找意義:承認自己確實痛苦,但也相信或嘗試尋找苦難裡上帝的計畫。

約瑟明顯地走上了第二條路。他沒有花費大量力氣去咒罵命運或沉溺悲傷;相反地,他把焦點放在「上帝與他同在」這件事上,最終看見超乎想像的結局。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四、當壞事變成好事:信心的確據

文化 VS. 信仰

在我們的成長經驗裡,往往容易把自己視為「受害者」。當壞事發生,第一反應就是「這不是我的錯,是別人害我」。這種模式會將我們的心鎖在埋怨的漩渦裡,難以自拔。
然而,若我們能像約瑟一樣,以「上帝能將壞事逆轉成好事」的信念為根基,或許就能在困境中保有希望,不因眼前的艱難而放棄。

約瑟的宣告:「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」

這句話之所以震撼人心,是因為它展現了一種「信心的確據」:即使眼前充滿不公平與悲傷,他仍然相信上帝的美善與主權不會改變。
這並不代表要我們否認苦難的真實痛苦,而是提醒我們:苦難也許只是暫時的片段,在上帝更長遠的計畫裡,它能被轉化成帶給更多人益處的歷程。你是否也願意嘗試相信:壞事並不等於終局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五、約瑟的受苦,引向基督更深的犧牲

耶穌基督:更無辜、更深的苦難

如果說約瑟的遭遇已經夠艱難了,那麼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更顯得無比沉痛。祂原與父同榮,卻甘願降世為人,被誣告、鞭打、嘲弄,最後釘在十字架上。
祂的苦難更顯「無辜」,卻也因此成就了最大、最深刻的救恩。從約瑟身上,我們似乎看到一個縮影:無辜受苦可以帶來極大的翻轉與祝福,而這在耶穌身上,展現得更加完全。

苦難的奧祕:愛與救贖

耶穌的受難並非戲劇性的表演,而是真實的經歷痛苦、背負罪惡。當我們凝視那個在十字架上滴血的身影,忽然能夠理解:神自己也深刻體會什麼叫「無辜受苦」
然而,這並沒有被苦難終結,反而帶來普世的救贖。這也讓我們看見:若最深的苦難都能被「愛」翻轉,那麼我們所經歷的一切,是否也能在基督裡找到一條更光明的出路?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六、走出苦難的秘訣:仰望基督,而非文化

當文化教我們抱怨或逃避
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抱怨的衝動。畢竟,被誤解、被傷害實在讓人心灰意冷。更何況,我們所處的社會中,對苦難並沒有提供太多正向的教導,往往只是說:「忍過去就好」或「你可以怪罪那些傷害你的人」。但這樣的態度並不能真正化解苦難的傷痛,反而讓我們更無力。

保羅的喜樂:在監獄中寫下感恩

保羅在監獄裡寫腓立比書時,多次提及「喜樂」。他之所以能有這種態度,並不是因為監獄生活輕鬆無壓力,而是因為他仰望耶穌基督的十字架——那裡有一位完全無罪、卻為我們捨命的救主。
保羅在苦難裡體會到:*若連耶穌都能以死換來救恩,那麼人間的苦楚就有了新的意義。*他因此更堅定地依靠基督,而非依賴自己的血氣或外在環境。

司寶榮師母:從抱怨到讚美

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之一司寶榮師母,也曾在艱困環境中照顧生病的女兒,疲憊不堪,甚至懷疑:「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受這苦?
然而,當女兒用微弱的聲音說出「耶穌為我死」時,師母的心被深深觸動。她想到:基督比任何人都更懂痛苦,卻仍然選擇愛與捨己。於是,她從抱怨轉為感恩,並在那個時刻體驗到基督真實的愛與同在。


苦難與喜樂:如何在苦難中找到盼望

七、在苦難中仍有喜樂與盼望–最終的邀請

回顧這段旅程:從迷茫到確據

不論是被確診重病的老阿嬤,還是從無辜受苦到成就拯救計畫的約瑟,乃至保羅與司寶榮師母,他們的經歷都告訴我們:苦難並不一定是「詛咒」,反而可能成為成長與祝福的途徑。重點在於,我們是否願意仰望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,因為在十字架上他將咒詛化為祝福、將苦難化為喜樂,將絕望化為盼望

三個關鍵提醒

  1. 壞事也能變成好事:上帝可以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做工。
  2. 最美好的事物無人能奪走:基督的愛與救恩永遠超越環境的限制。
  3. 最好的事即將會來到:現在的苦難只是一段過程,上帝在未來為你預備更多榮耀與盼望。

邀請你:選擇仰望基督

親愛的朋友,也許你正深陷苦難深處,感到幾乎看不見出口。我想鼓勵你:不要只是看著「自我受害」的部分,而是嘗試將目光投向為你捨命的耶穌。或許,你會驚喜地發現:在祂溫暖而堅定的同在裡,苦難已不再是終點,反而可能成為一個嶄新的起點。


結語:苦難中的喜樂,是基督恩典的見證

苦難,無論以何種形式臨到,都帶著一股強大的衝擊力。它可以讓人失去方向,也能讓人更加依靠基督而得到改變。在許多文化的思維中,苦難往往是詛咒或需要逃避的事;但在基督信仰裡,苦難不再是孤立無援的絕望,而是上帝恩典的載體。

或許,你仍然在掙扎、尋求答案。然而,請相信你並不孤單:那位為你捨命的主,正溫柔地看顧你的每一步。願你在每一次的低谷裡,都能仰望這位充滿愛與力量的神,讓痛苦轉化為成長的土壤,讓挫折化成祝福的契機。
在這份盼望與愛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漸漸看見:即使苦難不請自來,也仍能擁有真實的喜樂與滿足,因為基督的恩典足以翻轉一切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